• <span id="889w9"></span>
    <th id="889w9"></th>
      1. <th id="889w9"></th>
        <rp id="889w9"><object id="889w9"><input id="889w9"></input></object></rp><th id="889w9"></th>

        關于《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反饋意見

        來自:       發布時間:2022-01-11 08:46:30       瀏覽人次:1421

        近日央行公布《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草案)》,這充分反映了監管層對穩市場、穩主體,促發展、防風險的決心,同時就金融基本制度的出臺廣泛征集社會意見,也表明監管層實事求是和審慎的科學態度。關于意見稿內容,我們認真研讀,其中【第十一條】“原則上不得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業務”、【第二十七條】“違規跨省開展業務的處罰”,我們認為:對業務屬地化的經營限制,以及用“一刀切”的要求對融資租賃等7類其他金融組織進行統一模式的監管,這一監管思路和相應政策條款是不恰當的。

        理由如下:

        一、厘清監管目的和監管原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加強地方金融監督管理,規范監督管理行為,防范和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促進地方金融健康發展,制定本條例?!卑瑑蓪雍x:一是加強監管,規范行為;二是防范系統性風險,促進發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將二者混為一談,會導致監管思路的混亂,應當明確監管的目的是防風險,促發展。為了監管而監管的思路是不妥當的。

        “第二條【監管目標和原則】 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應當堅持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并重,促進地方金融組織合法、穩健經營,避免干預地方金融組織自主經營和金融資源市場化配置,維護屬地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卑凑毡O管原則,要處理好監管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說就是要處理好“放、管、服”的行政邊界。十九大報告已明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際上明確了市場優先原則,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說明了這一政策的科學性。順著這一思路,應該如此解讀“放、管、服”原則:市場已經有效運轉的,政府不應過多干預,應該“放”;市場缺位的,政府應主動擔當,主動作為,應該牢牢管住,管好;對于服務,應該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市場中的關鍵痛點,重點服務,而不是“撒胡椒面”式的浪費寶貴的行政資源。

        如何界定市場是否有效?從3個維度考量,一是否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創造社會增量;二是否有利于化解經濟社會中亟待解決的痛點問題;三市場運行是否總體向好。面對能夠滿足這三方面條件的市場,政府就應該“放權”,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不能把市場的個別現象界定為整體的不健康,因為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必然反映,我們要全面地看,歷史地看,圍繞發展來看,不能求全責備地要求市場完美無缺。

        二、我國金融現狀

        1)貨幣傳導體系現狀

        如圖,在我國貨幣傳導體系中,第一層央行是總開關,直接對接銀行。第二層是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是貨幣傳導的主渠道,主要對接的是央企國企、城投平臺、上市公司以及其他市場主體。銀行等主流之外,還有融資租賃等其他金融組織,它們承接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的資金,承擔著直接對接中小微企業的使命。


        目前對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實行“正面清單”式的管理思路,這是符合前述監管原則的,因為銀行向社會攬儲,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普通民眾,而普通民眾既無風險識別能力,也無抗風險能力,而且面廣量大,因此政府應當行使市場缺位的代位權,實施重心上移的“正面清單”式的監管,這是恰當的。

        但正是由于監管重心上移而產生的直接后果是銀行產品的開發權和審批權集中在分行以上,這就導致支行沒有產品開發自主權,不可能滿足中小微企業的多元融資需求。

        7類金融組織直接對接中小微企業,可以發揮各自的工具優勢和專業靈活性來滿足中小微企業的多元融資需求,因此應該給予自由度和靈活性,實行分類管理。而且這些組織尤其是融資租賃企業,其資金來源于有實力的股東和主流金融機構,他們具備足夠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實力,適應于市場有效前提下的“放”。因此,融資租賃等其他金融組織更適用于“負面清單”式的監管思路。

        2)社會痛點現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兩大痛點:“脫實向虛”和“融資難融資貴”。要解決這兩大問題,關鍵在于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這就意味著一方面發揮以銀行為代表的主流金融機構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積極培育融資租賃為代表的其他金融組織,充分發揮他們的市場輻射作用。其中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貨幣傳導機制,將資金活水流向實體企業,特別是打通流向中小微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報告》指出,我國中小微企業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創造了80%以上的就業機會、70%以上的技術創新、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中小微企業在國家、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國家近年一直在加大中小微企業的紓困力度,但目前中小微企業獲得的金融支持仍然十分有限,與其經濟地位嚴重不匹配,這是融資難這一社會問題的關鍵痛點。

        打通我國融資體系“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在于發揮各類金融組織的優勢和作用,優化直接對接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滴灌”系統。以融資租賃為例,不同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它以設備等實物為標的物,從而保障了資金流向實體,同時以其專業性和靈活性切中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多樣化的要害,實現了對中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和普惠價值。而且現行融資租賃的展業和風控是沿著產業鏈進行的,并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已具有7萬億的市場規模,扶持的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微實體企業,是應該得到政策鼓勵而大力發展,這就必須打破屬地化的壁壘,才能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